01.
孩子:“妈妈/爸爸/爷爷/奶奶,死亡是什么?”
大人:“小孩子说什么死不死的!”
孩子:......
白岩松在 “追问生命尊严:医学的使命与关怀”专题圆桌会上发言时曾说:“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,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”。
我们过于忌讳这个话题,忌讳说“死”字,所以当孩子平时接触到相关话题并产生疑问时,大人们也总是用指责的语气回答:“小孩子家家,说什么死不死的!”
家长们总是认为,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懂了。
华东师大一份调查结果显示:63%的家长表示: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。
“死”成了世上最恐怖的存在,也成为了孩子们认知的黑洞。
02.
但是当我们还觉得和孩子谈论“生死”,太遥远的时候,也许某一刻,传说中的死亡教育就会猝不及防的摆在我们面前。
也许是绘本中一个角色、动画片中一个人物的消失,也许是家养的小动物的死去,又或是亲人的离世.....如此种种都让孩子有了模糊的概念。
从懵懂无知到近距离的接触到,我们不知道,由此带来的震撼,将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多么难以磨灭的形象。
台湾教育学专家张淑美博士在《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》一文中提到:“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,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者老师的正确引导,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,进而产生负面情绪,影响一生。”
这种影响,除了让孩子谈其色变,带来害怕、畏惧等负面情绪,还有可能是使孩子对生命缺乏敬畏,轻易就拿生死开玩笑。
03.
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陶国彰所说:“我们这个时代似乎缺乏生命的沉重感,我想年轻人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各种丰富地生命体验,跟他们对于自我价值地理解有关,生命似乎轻得着不到地。”
在很多孩子的眼里,死亡,或许就是打游戏的时候,血条掉光了,没事,重新再来一局,生命又会复活。
就在本月,宁夏银川一6岁女童,与12岁、7岁两亲戚玩耍时从木架跌落,头部着地昏迷。12岁嫌犯怕女童醒后告诉家长受到责罚,竟用木板击打女童直致死亡。
TA们眼里没有对生死的敬畏,TA们不了解死亡意味着什么,他们不仅对别人的生命漠视,对自己的也一样;
8岁男孩因为作业问题被父母训斥,锁门自杀
舟山五年级男孩,不满老师春游分组,从教室跳楼摔成重伤。
小编在六年级的时候,同班同学因为告白被拒绝,用刀片刻下对方的名字以此明志。这波的操作让我真心费解,不疼啊?平常摔破个手我都得嗷嗷叫半天。这是真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。
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的官方网站上曾经公布过这样一组数据:
■在中国,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。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,还有8个自杀未遂。
■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:上海地区有24.39%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,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.23%,更有5.85%的孩子曾计划自杀,并有1.71%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。
■多年来,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。
缺乏死亡教育的孩子,一遇到挫折,就很容易自残,甚至是自杀,TA们对生命缺乏责任感和敬畏感。
04.
新泽西学院的心理学博士 James Graham 说,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取决于两大因素——生活经验与发展水平。
5岁之前的孩子,大多认为死亡只是临时的,就像是在睡觉。在他们的想象中,死去的人或动物可以借助药水或者魔法、念一串咒语,死而复生。据研究统计,只有约10%的3岁左右儿童能理解死亡的不可逆。
5-9岁的孩子,开始相信他们所看到的,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。会把骷髅和死亡联系起来,有时会做噩梦……这时,他们倾向于不把死亡和自己联系起来,认为自己可以逃脱。
9岁-青春期,他们开始明白地认识到,死是不可逆,是所有功能的衰竭,并且他们也会死于未来的某一天……
既然,孩子终有一天会明白这有点恐怖的事实,为什么不能是最爱TA的你来说呢,你可以在这恐怖的阴影下,帮她加入一些爱和希望,帮她正视这些我们很难改变的命运。
每个孩子都有Ta自己的发展轨迹,针对不同年龄段、不同性格的孩子,家长都应该给出一套适合他们的说法。
大的方向,下面给出了一些参考,但个中度的把握,还需家长自己去拿捏。
对于0-4岁的孩子,结合现象+比喻
新生的孩子是完全没有死亡的概念的。但随着他们慢慢会说话,接触到更多的自然现象,他们开始对死亡有了最初的印象。
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问及了死亡,注意是他们主动问起,而不是我们刻意去教授,可以先从现象讲起。
比如,狗狗死亡后,他们不再吠或奔跑了;小鸟死亡后,它们静静地不动,也不会再飞起来;植物的凋谢,意味着它不会再繁茂、生长;
当人们死亡后,他们不会呼吸,吃饭,说话,思考或感觉更多,他们的身体停止工作,就像玩具的电池耗尽一样,但是电池不能替换。
点到为止,先形成一个粗浅的认识就好。
针对4-8岁的孩子,进行生命&安全教育
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一大重要意义还在于,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,教会他们珍爱生命,珍惜时光。
对于已经形成一些是非观、稍微年长一点的孩子来说,或者对于那些不知如何开口、无从入手的家长,借助绘本讲解死亡,会是一个轻松的方法。
关于这个题材的绘本有很多,《当鸭子遇见死神》、《奶奶的护身符》、《爷爷的天使》、《爷爷变成了幽灵》等,它们用温和坦然的语言、画面,教小朋友们面对亲人、同伴、宠物的离开,不畏惧离别的黑暗。
这些书中,不仅解释了为什么生命会消亡,也解释了为什么要活;不仅讲述了生命的故事,更讲述了活的意义。
05.
死亡留下的不只有悲伤。还有难以取代的时光和喜悦。
日本插画家城井文有一部经典作品叫做《云端上的哈利》,大家可以看下。
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,死亡留下的,不只是悲伤;生命的逝去,不代表爱的分离;那些在生命中失去的东西,也并不会真的离开。
那些爱过的日子,将变成记忆,永远温暖着我们。
在《非正式会谈》中有一集谈论到这样的话题:如果这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,你会做些什么,说些什么?
嘉宾们纷纷模拟体验,提到最多的却是:“我爱你”和“对不起”。
其实,死亡教育的意义不在于“死”,而在于生。
终点并不是目的,沿途的风景,才是此行的意义。
请告诉孩子,活着的时候,就努力生活,好好珍惜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光,用心把握每一刻的点滴日常,这样才能在离开时不留遗憾、问心无愧。
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,如有文字、图片或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,谢谢。
好物推荐
精选推荐宝妈常看
☞宝宝被蚊子咬成大耳朵图图?用这几招,让TA度过一个无蚊夏日!
▼